“生猛海鲜”是不少广东街坊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不过近年来水产品检出药物、激素等超标的情况愈发严重,尤其是*骨鱼、桂花鱼及蛏子、花甲、花螺等常见海鲜品种更加是是违禁药物添加的“重灾区”。
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日(4月29日)通报了年及年1月份对广东省内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结果。在流通环节,抽检的水产品样品有近五分之一不合格,而餐饮环节有近四分之一的抽检样品不合格。
为此,广东省食药监局约谈了35家水产品销售企业和76家经营水产品的餐饮服务单位。
蛏子、*骨鱼合格率低
据通报的抽检结果,年7-8月,广东省食药监局在广州、汕头、佛山、惠州、阳江、湛江、潮州共7个市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等场所销售的水产品进行了抽样检验,共抽检水产品批次,总体合格率为82.4%。合格率最低的是贝类,只有61.4%。其次是鱼类,合格率为86.1%。
今年1月,广东省食药监管局又对餐饮服务环节开展专项监督抽检,全省共抽检水产品批次,不合格97批次,总体合格率为73.06%。当中,有的合格率相当低,蛏子的合格率仅为38.64%,桂花鱼的合格率仅为65.25%,*骨鱼的合格率仅为29.17%。
花甲是广东人餐桌上常见的贝类食物之一
“渔民新村”水产检出隐性孔雀石绿
记者从“问题水产品”名单上获悉,不少知名餐饮所销售的水产品“榜上有名”:
其中广州渔民新村兴盛饮食有限公司销售的由*沙水产市场购买的散装桂花鱼含隐性孔雀石绿;蛏子皇检测出氯霉素;
广州市御口福饮食服务有限公司销售自浩江水产品商行的桂花鱼检出氯霉素;
广州市东江大酒店有限公司购自大佳水产店的桂花鱼检出隐性孔雀石绿;
佛山市禅城区万豪大酒店购自东园水产的鲫鱼检出隐性孔雀石绿。
此外,*沙水产交易市场内多档水产品检出不合格。
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
据悉,监管部门对餐饮企业抽取水体样品个,发现大部分都没有添加药物,只有少部分餐饮企业在水体中加入少量的氯霉素,检出率为9.76%。由此可见,违禁药物的主要来源不一定是餐饮企业的主动行为,可能是水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带入的。
水产品流通渠道层次多且结构复杂,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水产品交易及周转次数频繁,使得水产品流通各环节的组织协调性难以保证。而各个环节中又还包括运输、装卸、分拣、保鲜、仓储、包装等诸多具体操作,由于水产品具有易腐性和易受污染的特点,每个步骤都与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密切相关,致使流通过程中出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增加。
据广东省食药监相关负责人介绍,抽检结果显示,在水产品经营销售环节,超过一半的“问题水产品”不合格项目为检出兽药氯霉素,即抗生素残留,此外,孔雀石绿成为检出较多的禁用物。
为何不法商家要在水产品中添加此类违禁物?对此,广东省食药监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运输空间狭小,鱼类之间的鳞片可能会互相刮伤,从而增加感染的可能性,不良商家添加孔雀石绿及氯霉素等抗生素,是为了减少鱼类感染的可能性,避免死鱼,使水产品卖相更新鲜。但实际上,违禁物质的添加有害人体健康。”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水产品抗生素肉眼难以辨别,食药监对此将加大抽检力度,配合做好快速检测工作,在全省余家农贸市场设置快速检测点,及时公布不合格水产品信息。
抽检不合格企业及产品信息
(年1—2月)
(点击查看大图)
(资料来源: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网络)
新闻资讯报料: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