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包括现代医学的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中医认为“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于耳中”,所以耳又称为“百脉之宗”。三焦经、胆经、小肠经直接进入耳中,胃经、膀胱经分布于耳的周围,大肠经通过经别与耳相连,心经、心包经、肾经、脾经、肺经虽不直接入耳,却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部相连,因此耳与全身各脏腑器官都有广泛的联系。耳穴就是分布在耳廓上的穴位,也称为反应点。耳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对各种刺激均敏感。耳穴治疗就是指通过短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部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耳穴治疗咳嗽的穴位主要有肺、气管、脾、肾、大肠、神门、内分泌等穴位。
肺,在耳甲腔中央周围。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脾,在耳甲腔的后上方。肾,在耳甲艇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大肠,在耳甲艇内,耳轮脚上方前部。神门,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内分泌,在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按摩法:点按肺区、气管、脾、肾、神门,每个穴位按压2-3分钟,每天2次。然后用圆针点按大肠、内分泌,每个穴位点按1-2分钟。全耳按摩,用两手掌心依次按摩耳廓腹背部两侧,至耳廓充血发热为止。提捏耳垂,由轻到重,以局部发热为度。以上操作,每日2次。
耳针法:消*局部穴位,用短毫针针刺耳穴,刺入深度应根据局部皮肤的厚薄、穴位的位置而定,并进行小幅度的碾转行针,留针15-30分钟取出。可以取双耳的穴位,每日行一次针即可。
压籽法:用探针或棉签棒按压相应穴位,找到压痛最敏感的点,用75%酒精棉签消*局部,然后将王不留行贴固定在敏感点。用指腹垂直压迫贴敷处,以出现酸、胀、痛、热感为佳,每天3-5次,每次30秒。因为耳部穴位出现酸胀感后会传导至整个耳部,所以一般每次选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切忌揉搓局部,以免引起局部皮肤破溃等不适。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大家要注意无菌观念,手指、针具、药仔等必须严格消*,耳穴局部也要使用酒精进行消*。用压籽法贴耳穴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局部皮肤瘙痒,皮疹等不适。而且,在操作王不留行籽时注意避免脱落掉入耳道内,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早就诊,不要耽搁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