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帝四经》是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此系真正的治国经典,可惜失传多年,万幸今日得以再现.
(附)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学”即《*帝四经》,曾是百家学术之林。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未看到。致使*学被淹没了五千余年都没有被历代史学者重视。西汉时期流行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现在《*帝四经》出土,经过今人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帝四经》不是伪书,是几千年来出土轩辕*帝第一本书。这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帝子孙重新认识*帝、*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轩辕*帝不再是传说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93岁的台湾史学家王寒生先生,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恨不得一下飞回大陆,一睹为快。但当时海峡两岸还未通邮,无法看到真迹。几经周折,通过日本友人才搞到《*帝四经》影印件,王寒生先生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先后花近四年时间将《*帝四经》译出来,于一九七六年在台湾龙华出版社出版,王老先生在他自写的序言里庄严宣告:“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之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了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幸福!”又云:“*帝四经出土,如老祖再降人间,这是可幸的,凡是*帝子孙们,全当雀跃鼓舞。”
时隔十六年,大陆余明光先生于年也把“*帝四经”进行了注释,由已故的周谷城先生题写书名“*帝四经与*老思想”,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余明光先生在书的“前言”里写到:“*学被淹没了两千余年都不为人所重视,与此联系的西汉初期流行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帝四经’,这就为我们研究和恢复这个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重新认识‘*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未看到过《*帝四经》,原因是他生在汉武帝时代(景帝是文帝之子,武帝之父,在位十六年),天汉年间司马迁为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腐刑下狱,其父司马炎正在朝中出任太史令,父子二人同朝为官。那时,司马迁才三十多岁,而《*帝四经》已入土二十七年了。所以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没有看到过《*帝四经》。只是按当时的传说写下“五帝本纪”,排在《史记》开宗明义第一篇。
*帝四经全译本目录经法
《*帝四经》之《经法》篇
〔道法〕第一
〔国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论〕第六
〔亡论〕第七
〔论约〕第八
〔名理〕第九
十大经
《*帝四经》之《十大经》篇
〔立命〕第一
〔观〕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乱〕第五
〔姓争〕第六
〔雌雄节〕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顺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帝四经》之《称》篇
《*帝四经》之《道原》篇
简介《*帝四经》又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这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帝子孙重新认识*帝、*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经法》篇道法(玄德,一致,体道,取法,正法,知足,情性,反性,祸福)
国次(义兵,无私,则天,指武)君正(王道,指武)六分(爱贤,世治,率下,论国,守权)四度(材能,守谦,务实,君臣,审分,正法,顺民)论(时则,则天,立衡)亡论(除患,义兵,兴亡,戒骄,广德,务实,除乱)论约(刑罚,时则)名理(正名,体道,则天,衡心,善守,极反)《十大经》篇立命(信,王道,道治,爱民,则天)观(先德,教化,材能,论治,赏罚,婚义,刑罚)五正(先己,取法,修德,义兵)果童(常法,正名,立衡,斩齐)正乱(道常,天道,举兵,义兵)姓争(刑德,顺天)雌雄节(戒骄,积德,祸福)兵容(民心,指武)成法(尚同,则天,立衡,举贤,有无)三禁(寡欲,刚柔,有度,因时)本伐(指武,义兵)前道(道治,利民,顺天,材能,贤能,从时)行守(戒骄,知人,不材)顺道(顺民,守谦,义兵,善守)名刑(能因,虚静,斩齐,无为)欲知得失情,必审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静翳不动,来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择而尊理乎?葆也,屯也,其如莫存。万物群至,我无不能应。我不藏故,不挟陈。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摎,我有所周。(*帝四经·十大经·名刑)[译文]想要懂得得失福祸的道理,就一定要审知事物的名称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天下万物都自有他们确定的归属,因此人就更应该持守清静。天下万物都自有它们运行发展的规律,因此人也就应该虚静无为。人应该虚静专一不妄施为,事物的发生与消逝皆有其客观依据,要听其自便宛转顺应。能做到用心专一吗?能做到持意静定吗?在判断事物时,能不能以客观为依据而排除主观臆测呢?或隐或显或静定或动出,总能维持一种若有若无的超然境界。这样的话,一任事物纷至沓来,皆能应付自如。古旧的东西听其自去,新生的东西任其自来,而不要主观人为地去介入。消逝的是过时的东西,来到的是新生的东西。天下万事万物,无论是新生的还是死灭的,都不能扰乱虚静的心灵,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与物宛转、顺其自然的缘故。《称》篇称(论治,爱贤,中正,指武,体道,同治,取予)《道原》篇道原(原道,道治,宗本,源,知微,齐一,虚静)(更多修行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