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一看剩余章节中药的一句话核心总结~
活血化瘀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虎杖:为治烫伤及*蛇咬伤之要药。
、姜*: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相须,如《失笑散》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善引火(血)下行。
、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豆科)
、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
、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症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
、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天竺*: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桔梗:其性善上行。“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能载药上行。
、礞石:治惊痫之良药。攻消痰积、平肝镇惊。如《夺命散》。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百部:功专润肺止咳。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并能杀虫灭虱。
、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凡咳嗽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马兜铃: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缓。清肺热降肺火,尤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峻。泻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
、白果: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敛肺化痰定喘,若配麻*则“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
、洋金花:麻醉镇咳平喘药。对成人老人咳喘无痰、痰少而他要无效者用之。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胖大海:本品甘寒质轻能清宣肺气,化痰利咽开音。常单味泡服,也可配桔梗、甘草等同用。
安神药
、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龙骨:重镇安神常用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要药。
、缬草:安神镇静,祛风解痉。
、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药。
、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
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宜。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胃气逆。亦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味辛,善疏肝经风热。
、生铁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
、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牛*:为清热解*良药。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
、珍珠:多用以治多种眼疾。
、钩藤:尤宜于肝阳化风者,尤宜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天麻: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药性平和,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寒热皆可。)
、全蝎: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力不逊羚羊角。其性平和。
、蜈蚣:通达内外,搜风定搐之力强,与全蝎皆为息风要药。其性燥烈。
、僵蚕: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宜。
开窍药
、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各种原因之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效。另可催生下胎。
、苏合香: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要药。
、冰片:凉开之品。
、石菖蒲: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
补虚药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西洋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凉。气阴双补。气阴不足重症,火盛。
、*参:气血双补。
、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平。气阴不足轻症火不盛及小儿,宜用。
、*芪:为补中益气要药。治气虚水肿要药。为“补药之长”。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调和诸药。号称“国老”。
、大枣: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而“脏燥”之要药。
、沙棘:为藏医蒙医治咳喘痰多较常用药。
、饴糖: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另用于小儿发育五迟。
、鹿茸:助阳之力强而起效慢,用治慢性阳虚。治急性力不及附子。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淫羊藿:亦称“仙灵脾”或弃杖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巴戟天:对肾阳虚兼风湿者尤宜。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续断亦是如此。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
、菟丝子:亦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安胎。
、蛤蚧: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有固本培元之功。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冬虫夏草:有兴阳起萎之功,亦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尤宜劳嗽痰血者。
、海马:有引火归原,续接真气之功。治肾虚作喘。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为活血行淤之要药。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熟地*: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
、白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阿胶: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以治出血致血虚为佳。味甘质粘,为止血要药。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枸杞子:平补肾精肝血之品。
收涩药
、麻*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浮小麦: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
、乌梅: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罂粟壳: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诃子: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治失音之要药。为藏药之“百药之王”,其位似甘草。
、石榴皮: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赤石脂:治疗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桑螵蛸: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海螵蛸: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莲子:治疗脾虚肾虚带下。
、芡实:治疗带下证之佳品。
、椿皮:止带之常用药物,尤宜于血热、崩漏、便血者。
、鸡冠花:治疗带下证之常用之品。
涌吐药
、常山:为治虐之要药。尤以间日虐、三日虐为佳。
、硫磺:治疗疥疮之要药。
、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常用药。
、蜂房:外科常用之品。
拔*化腐生肌药
、升药:只供外用之外科常用药之一。
、硼砂: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多外用。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中西医考试
专注中西医,更多干货
分享
点赞
点在看
给小编充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