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针灸卡牌第55张
穴名: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它最初见于《灵枢》。其中的阳,指的是“外侧”。其中的陵,指的是腓骨小头的“高处”。泉,指的是凹陷处,经水汇聚如泉。
穴在膝下外侧,腓骨上端,踝突下,孔穴甚深,可透阴之陵泉。本穴即《内经》所谓“阳之陵泉”也。因简称“阳陵泉”。
穴性:
足少阳胆经合穴,属土
定位: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蹲坐取之。
主治与配伍:
《针灸大成》
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此穴为八会穴之筋会,所有筋骨类疾病配之,效果都很好,甚至有时滞针,针体入穴,肌肉痉挛拔不出来时,此阳陵泉也可以让局部穴位松结出针。
临床上治疗胆经循行的诸多病症皆是良效,如胁肋疼痛配支沟,膝盖不适配阴陵泉,或是与足三里行双针刮摩,可以让下肢经络通畅,对痹症效果恳切,也是用于半身不遂的必选。
在此从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分析一下
其十、
阳陵居膝下,外濂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阳陵,即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土穴。位于下腿外侧,膝下外赚一寸,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凹陷中。取穴时,正坐屈膝垂足,从膝外侧关节之下,按取腓骨小头的微前下陷中取之(按《类经》、《医学人门》、《针灸聚英》、《医统大全》、《医宗金鉴》、《针灸大成》诸书所载,均系蹲坐取之,亦可作为参考。
膝肿,就是膝关节周围发生肿胀疼痛,属于鹤膝风之类的病变。本病大多由三阴亏损,或风寒湿热侵袭所致。它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运动障碍,渐至上下腿肌肉萎缩枯细,独有膝天种大而成为畸形。
麻木,就是肌肤不仁,或不知作,属于气血运行涩滞而形成的一种证候。但不论是膝肿或麻木,在局部疗法中,都必须取用阳陵泉为主穴,能有散邪通体,退肿解痛,以及行气调血而消除麻木的显著功效。
疼痛剧烈者,宜以针泻及留针法;治疗麻木则当以针后加灸,或专用疗为主。如随症酌选阴陵泉、三阴交、曲泉等穴助治,收效更速。
冷痹,是由于寒气偏胜,壅滞经络气血,使筋骨肌肉发生李痛的一种病变。也就是痛痹、脉痹、皮痹、痛风等;以遍身或局部掣痛甚剧,且有寒冷感为特征的概括之称。
偏风,是因体虚而感受风邪,形成偏于一侧的手不能握,足不能行,半身不遂的症状。本病的治疗,在下肢部大都偏重在胆经取穴,如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尤其是其中的阳陵泉,不但在局部疗法中,可以宜通膝关节部位的气血壅滞,以恢复屈伸运动;
胆经土合穴与属土的脾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该穴施行针灸,既可疏调胆经的经气,又能够起到调和中气的作用,对于体虚气弱,气血壅滞而枯萎不用的半身不遂症,特别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胆经之中与中土有关的穴位,土能克水,水居北方属寒,因此对于阴寒偏胜而引起的冷痹,在阳陵泉施行灸疗,不仅可发挥胆升发漬阳的作用,且更可借以促进脾阳运化水湿的功能,散寒祛湿,来消除由于寒邪而发生的疼痛现象。
筋为肝所主,如肝虚血少,不能营养筋脉,往往也就是璐成痉挛拘急等筋病的主因。举足不能起,是泛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下肢麻痹,两足不能提起,屈伸不得等运动困难的症状。坐卧似衰翁,是形容活体筋脉挛急,不能正坐平卧,如同衰弱老翁弯腰屈背的现由于四肢及关节的屈伸运动,是与筋的活动有着一定的关联的。肝与胆相为表里,胆经的阳陵息,通过了这种表里关系,它的疗效,不但贯通肝、胆二经。
筋会
同时因它是全身八个会穴之一的筋会,可以统治着关于筋脉荞缩、挛急、强直等一切筋病的证候,能有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的卓效。所以在该穴施行针灸,对于下肢痹,足不能提,以及筋脉挛急,坐卧躍屈不舒等症状,就特别成为主治的要穴了。
小宝聊针——写在前面
小宝聊针—委中穴
小宝聊针——涌泉穴
小宝聊针—然谷穴
小宝聊针—太溪穴
小宝聊针—复溜穴
小宝聊针——阴谷穴
小宝聊针—中冲穴
小宝聊针—劳宫穴
小宝聊针—大陵
小宝聊针—间使穴
小宝聊针—曲泽
小宝聊针—关冲
小宝聊针—液门
小宝聊针—中渚穴
小宝聊针—支沟穴小宝聊针—天井穴小宝聊针—足窍阴
小宝聊针—侠溪
小宝聊针—足临泣
小宝聊针—阳辅
百宝小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