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减”且思且行
巧设作业减负提质
记实验小学数学作业“减负提质”专题培训
双减”背景下
用教育的温度
催化“双减”的力量
让教育回归本质
留给孩子自由的呼吸与仰望
让童年真正实现
为扎实推进“双减”*策落地见效,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充分发挥作业育人的综合功能。近日,特邀临平区小学数学名师郑慧老师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一起探讨“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减负提质”的有效方法。
郑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分享了许多干货。首先,郑老师建议新老师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01
书写习惯,教师示范——练习——评价跟进。
02
检查习惯,检查过程留痕迹,有意识培养检查的习惯。
03
圈、写、画习惯,可以减少一些低级错误,通过圈一圈、写一写、画一画,理清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方法。
04
使用草稿纸习惯,(1)规范格式,要求有过程,尺子画线(2)标上题号,便于查找。
其次,要扎实上好每堂课。上好新授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郑老师以看图列式、图文问题为例,会有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错得“有理”,所以作为新教师要去了解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改进教法突破难点。
同时,郑老师也给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1)划一划,找准信息和问题是什么。图和文中隐藏着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即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这是“图文问题”和看图列式最大的不同点,也最容易被学生忽略。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划一划,强化易被忽视的薄弱环节。(2)画一画,梳理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信息和问题之间具备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画图,来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怎么画?我们可以借助学习加减法意义时所获得的画图经验。(3)列一列,寻找算式和图的对应关系。有了图的指引,列式的指向变得非常清晰。有了自己画的示意图,回到了之前的看图列式阶段,沟通了两者的关系。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环环紧扣。一划,引导学生找准“图文问题”中的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二画,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作图经验)画出信息之间、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三列式,根据图意并联结已有学习经验(加、减法意义)正确列式。
不仅要上好新授课,也要上好练习课,夯实基础,梳理重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提升,设计提高练习(课本练习、课外练习)延展例题。郑老师还强调了练习课的注意点:要及时发现典型错误,及时纠正;讲练结合,减少一对一问答;设计跟进练习,针对重难点题型反复练。
最后,围绕优化作业设计,从提高作业质量、丰厚作业内涵、创新作业形式、改进作业评价等方面展开,做到作业减负不减质。?郑老师分享了许多自己设计的练习,除了一些常规的作业,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如: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不仅要设计十位上是(),个位上是(),也要设计个位上是(),十位上是(),不能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数的组成和意义。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要有梯度和区分度,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作业设计要分层,对班级中的优等生,设计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和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则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题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叙述性、辨析性习题以及程度适中的题目,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后进生则可设计基础题,有些直接翻书也能找到答案的题,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讲座结束后,青年教师们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沈佳伟老师
听完郑老师的讲座,作为一年级的新教师,要利用好学具、认识学生、设计有效的练习单,把事做细。
收获满满,之后会重视练习课,合理设计作业,努力做到作业做到减量不减质。
郦铮老师
最后俞李校长鼓励青年教师多研究学生、了解学情,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也要重视练习课和作业设计。
撰稿:童静摄影:林雄终审:吕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