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zúsānlǐ
属足阳明胃经,为合穴,五行属土,是胃的下合穴。足三里穴应用广泛,是“四总穴”之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回阳九针穴”之一,是治疗肚腹疾病之主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保健要穴。
别名:
*邪、下三里、下陵、三里
名解:
足即下肢,三里即三寸,穴在膝下3寸,故名足三里。与手阳明之三里上下相应,对三焦在内诸病无所不包,可以互观。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
取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手四指相并,食指上缘置于犊鼻处,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处取穴。
功能:
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
主治:
足三里主治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对六腑病症、下肢痿痹及虚劳诸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主治胃脘疼痛,呕吐,恶心,呃逆,噎膈吐血,小儿厌食,腹痛,腹胀,肠鸣,肠痈,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疳积,惊痫,癫狂,妄笑,头痛,失眠不寐,眩晕,中风,偏瘫,水肿,下肢不遂,四肢肿胀,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口苦无味,纳呆,惊悸怔忡,胸胁满痛,咳嗽,痰饮,喘息,咯血,疟疾,热病,疝气,眼目诸疾,颈项肿痛,妇科诸疾、男科诸疾、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等及其他循经病症。
配伍:
足三里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足三里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足三里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足三里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性肝炎。
足三里配百会、中脘,治气虚下陷。
足三里配中脘、阳陵泉,治胃痛。
足三里配内关、中脘,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治胃脘痛、反胃呕吐。
足三里配天枢、气海,治慢性腹泻。
足三里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足三里配天枢,治泄泻。
足三里配风池,治头昏。
足三里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足三里配环跳、风市,治下肢麻木。
疗法:
本穴治疗作用广泛,根据病情需要,可针可灸,可深可浅,深刺治疗心脏疾病、面部疾病;浅刺治疗四肢与消化系统疾病;针深处于两者之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保健与虚证多用灸法。
禁忌:
小儿忌灸足三里。
主治歌诀:
三里和胃兼补虚---足三里有和胃降逆、化痰开窍、补益气血、通经活络之功
通经开窍痰湿去---为补穴之一,用于补虚保健
脾胃诸疾肺心伤---可治胃痛、纳差,鼻塞、咳痰,心悸、怔忡
妇人水液健步履---主带下、子痫,中风偏瘫、膝胫酸痛,水肿、遗尿及癫狂、眩晕
相关论述:
《*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帝内经灵枢》: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秘要》: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阁,以三里下气。
《针灸甲乙经》:阳厥凄凄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呕,三里主之。狂歌妄言,怒,恶人与火,骂詈,三里主之。痓,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霍乱遗矢,三里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胸中瘀血,胸胁支满,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针灸大成》: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击,痃癖,四肢满,膝胻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行步艰楚,刺三里、中封、太冲。
《席弘赋》: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
《行针指要赋》: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疾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更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百症赋》: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
《玉龙歌》: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灵光赋》: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胜玉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医宗金鉴》:足三里治风湿中,诸虚耳聋上牙疼,噎膈臌胀水肿喘,寒湿脚气及痹风。
《针灸集成》:催孕,下三里、至阴、合谷、三阴交、曲骨,七壮至七七壮,即有子。
《备急千金要方》:冲阳、三里、飞扬、复溜、完骨、仆参,主足痿失履不收;三里、条口、承山、承筋,主足下热,不能久立。
《杂病穴法歌》:泄泻肚腹诸般疾,足三里、内庭功无比;妇人通经泻合谷,三里至阴催孕妊。
《天元太乙歌》:腰腹胀满治何难,三里腓肠针承山。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耳鸣腰痛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
《针灸真髓》: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附注:
足三里,名穴,有“诸病皆治”之说,可说是万能穴,其最经典、流传最广的概括为“肚腹三里留”。
古代的“肚腹”,泛指整个消化系统,肚腹的病变,即一切消化道病证,均可优先选用足三里穴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之合穴,又为胃腑的下合穴,是“土中之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合治内腑”,对本经、本腑、相表里的脾及上下一脉相承的三焦、小肠、大肠(《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以及相关联的肝、胆(肝主疏泄,经脉挟胃;胆主分泌精汁,以助消化,这与脾之运化功能极其相似,“邪在胆,逆在胃”)等一系列病证能起到虚补实泻,寒温热清,通治的作用。《灵枢?五邪第二十》所言:“邪在脾胃,则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倶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以足三里穴治疗“肚腹”病证疗效迅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足三里的治疗速度和效果,明显要超过中西药物。
足三里穴也是治疗下肢痿痹的主穴。历有“治痿独取阳明”之用,《*帝内经》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这是对“治痿独取阳明”最为全面的解释。
足三里还是人身强壮保健之要穴。华佗曾言“三里主五劳赢瘦,七伤虚乏”,《针灸大成》中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之说,俗语更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可见足三里的功效已被古今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明。对于一切慢性病,特别是久病之后,身体虚弱,气血未复者,针灸用之,可健脾益胃,补气养血,扶正壮阳。特别是灸法的运用,对预防保健更有独特的功效,能强身健体,防病增寿。
注意:
本文所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请勿盲目试用。还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情志以及生活习惯等,由专业医师作出诊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福生无量天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