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了20年科学研究的杜嘉木
在年来到南科大
成为一名“新手”教师
为本科生授课
他的课题组里诞生了
南科大首位自主培养的博士毕业生
也为三位南科大学生提供了
勇敢冲锋科研探索的成长地
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个课题组的故事
1
“新手”教师与他的第一批毕业生:
师生共同成长
“杜老师您好,南方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已经通过王倩的博士学位论文了!”
终于尘埃落定,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嘉木的第一位博士生顺利毕业了,她也是南科大首位自主培养的博士毕业生。
此外,由杜嘉木担任导师的另外两位本科生也都顺利升学,将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继续深造。她们都是杜嘉木在南科大完整带教毕业的第一批学生。梁诗琦,是实验室里最早承担独立课题的本科生,即将前往海外直博;沈如昕,在大三转专业进入课题组,也以优异成绩获得推免。
三位女孩在实验室里一起学习,一起奋斗,共同探索生物学的神奇奥秘。
在梁诗琪看来,杜嘉木特别和善耐心,上课时也经常和同学们互动交流,没有任何架子。杜嘉木曾在中科院工作,中科院没有本科生,真正走上讲台开始系统讲课、指导本科生,是来了南科大之后才开始的。他自称是“教学上的新人”,第一次面对本科生讲课,内心还是有些紧张,一堂40分钟的课过去,只感觉比跑了5公里还累。
如今,教书育人对于杜嘉木来说是一项带有强烈使命感和成就感的工作:“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些优秀的同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按照他们自己的计划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图:杜嘉木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南科大的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用功,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潜能,他们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了。”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中,杜嘉木也感觉到自己在不知不觉地成长。
也有越来越多像梁诗琦、沈如昕这样的学生选择进入他的实验室,进行大胆创新的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干劲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
2
师兄师姐的“团宠”:和谐友爱的实验室
“当你瞪着水肿的眼睛去荔园赶早课,遇到晨跑的师姐和你打招呼,这不是一件足以开启一天动力的快乐事情吗?当你做完实验放风,偶遇师兄和你讨论毕业论文进度,言语中的关怀又洗去了半日的疲惫。”
杜嘉木实验室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有,本科生感觉自己像是被“团宠”了,不论问什么问题,师兄师姐永远都会耐心解释,像是要把知道的所有内容都讲述出来。
图:杜嘉木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梁诗琦是大三才转到杜嘉木实验室。对她来说,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并不包括实验室研究问题的思路,她在实验室的困难主要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化。
当梁诗琦接到自己第一个独立课题时,感觉无从下手,是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带着她梳理课题思路,教她从头设计实验;课题遇到困难时,师兄师姐带她仪器分析实验结果,鼓励她积极尝试、不要退缩,“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渐渐明白了科学研究是如何开展的,也体会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细心观察。”
沈如昕则是大三春季学期从化学系转入生物系的。当时她只修过《普通生物学实验》,没有上过其他的实验课,对无菌操作都不太了解。一方面课程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她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实验,“我感觉每学习一个新操作都会大脑宕机。”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耐心的师兄师姐和友爱的同学。和她坐一张桌子的梁诗琦会教她ITC实验;师兄会耐心解释实验原理,手把手教她片段和载体怎么重组。反复的实验、大量的重复,甚至连肌肉都有了记忆,沈如昕也逐渐对实验操作理解更深。
图:杜嘉木指导学生
而王倩既是一个耐心的师姐,也是一个受“宠爱”的师妹。她介绍自己有一段时间状态不太好,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但是好像每天也没有做什么事情,“那段时间,我就是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做课题。”实验室里的大师兄告诉她,前一天晚上可以思考有哪些工作需要完成,在本子上列出工作计划,第二天再一条一条完成。王倩尝试了之后感觉这个方式非常适合自己,能够让自己对短期的工作也有一个规划,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工作。
友爱互助的课题组氛围下,每个人在相互激励中进步,互为榜样,互相给予无畏挑战的勇气。他们也在无数次沟通交流中拓宽彼此的视野、激发出新的想法,在科学探索路上不断前进。
这种“老带新”的互帮互助模式,也出现在梁诗琦和沈如昕所在的书院。她们都曾担任书院大学长,帮助新生适应学校生活,尽自己所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
3
各自在科研路上发光发彩
“真实的实验室可能是穿着红一块蓝一块的大褂被timer催着上蹿下跳,蓝的是考马斯亮蓝,红的mark笔漏墨。这边实验还没做完,那边实验timer就开始催了。只有切身体会之后才能看出来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和适应科研工作。”
在南科大,所有老师都很欢迎同学们到实验室来参与科研工作,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杜嘉木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同学们的选择可能有很多,但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却没那么容易。他一直鼓励同学们利用南科大的优势,抱着尝试的态度早点进入实验室里学习,遇到感兴趣的方向可以继续深入探究,如果感觉不适合自己还可以转到别的实验室看看。
杜嘉木实验室主要做植物基因调控相关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以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为主。对本科生来说,他们通常先跟着研究生学习,从配培养基、制作PAGE胶、电泳这些常规的实验操作开始,再分配小课题。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小课题,就可以像研究生一样开展独立课题了。
图:梁诗琦在实验室工作
梁诗琦进组相对比较早,杜嘉木评价她时赞不绝口。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在简单培训之后就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也是实验室里最早承担独立课题的本科生,“我觉得她对课题的把握和敏感度接近研究生的水平,所以我对她非常放心,基本定期讨论一下进展就可以。”王倩也认为梁诗琦努力、认真、有自己的规划,“她应该是我们实验室里第一个点出晶体的本科生。”
在一致的夸奖背后,只有梁诗琦深知努力的不易。因为晶体一直拿不到好的衍射数据,是师兄师姐一直帮助她,建议她设计不同长度的dsDNA、尝试不同的蛋白阶段、对晶体进行脱水等方式的处理,这些思路帮助梁诗琦取得了很大进展。
图:沈如昕在实验室工作
沈如昕是大三上了杜嘉木的生化课程后,才来到实验室,之后也摸索了很久才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因为转专业比较晚,课程修读的情况要落后于同期的学生,沈如昕为了赶上同学们的进度也默默付出了很多。她做实验的时候会记录好每一步操作,当天做完实验就会复习笔记,“事实证明,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笔记真的非常有用。”后面她在慢慢修读了《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等实验课后,加深对实验操作的理解,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杜嘉木对她的表现也很惊讶,原以为她可能会因为课程问题延期毕业,没想到沈如昕真的可以在两年内修完三年的学分,而且成绩优异获得了推免资格,“这得益于南科大灵活的学制,更得益于她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图:王倩在实验室工作
南科大首位自主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的在校生,这些都是萦绕在王倩头上的光环,但是这些光环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首次观测到了Dicer家族酶切割小RNA前体的状态,成功阐释了末端识别、长度特异以及链选择性切割的机制,在审稿过程中被审稿人评价为领域内的“landmarkcontribution”。
王倩的这个课题前后做了四年时间,从科研助理期间延续到读博。因为她所在实验室采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需要使用冷冻电镜技术,但是她技术经验相当于没有,最开始甚至看不懂基本的图片分析,“最早就是李思思老师带着我摸索,后来是寻求其他合作方的帮助,逐步学习电镜技术。”
这个课题很重要,也是行业内研究的热点,有很多科研人员在同时研究。对于王倩来说,与时间赛跑也是很大的压力。她们设计一个实验可能会分很多步骤,一步做完了就要接续做下一步,如果想要加快进程,就需要把这些步骤尽量没有空隙地连接起来。
“那段时间,只要timer一响,不管多晚,哪怕是半夜,我都会去实验室开始下一步操作。”在杜嘉木看来,王倩就是这样一个做研究比较有韧性的同学。不管课题进展有什么困难,她总能坚持下来,日拱一卒,哪怕慢也一直在进步,到过河取得突破的时候,也是她的能力升华的时候。
沈如昕说:“南科大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多元的评价体系聚集了一群有个性和活力的人,让我们有勇气和动力去自由探索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背景与个性,良好的课题组环境使得同学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方向里不断学习和提高,而导师就是帮助同学们实现自己理想的领路人。杜嘉木表示:“老师作为大家最坚实的后盾,应当毫无保留地予以帮助,同学们的成功也是我们做老师的骄傲”。
现在,梁诗琦准备去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沈如昕推免至上海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王倩计划先留在杜嘉木课题组做博士后,继续她热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