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仔细想过,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什么在主使吗?
例如饭前饭后洗手,过马路等红绿灯,睡觉熄灯早上起来洗脸刷牙等。
或者说,我们在做方案时脑中闪现出来的种种灵感,到底是我们思考得出来的,还是有另一种条件在牵引着。
对于一些行为,也许我们未曾理解就做出来了。
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是由自己操控的,那么我们每天都是在干什么?
鉴于这些问题,今天有3个概念要分享给你。
一、刺激反射,不由自主的身体
刺激反射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接受刺激反射行为,也就是说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先受到外界信号刺激,然后做出行为反射。
人们的行为与意识、本能无关,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行为却是真实存在。
只要外界情景对生物产生刺激,通过改变生物的肌肉反应或腺体反应,就能产生特定的行为。
例如想让一个人从平静到愤怒,只要一些语言或者画面刺激,就能让人的杏仁核发生反应,从而面部产生愤怒表情。
在上个世纪半叶,美国心理学家大部分都追寻着这种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惩罚和奖励来控制的。
最著名之一的实验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由斯金纳教授操作的斯金纳箱实验。
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让实验中的小鼠产生了是否该按动杠杆的行为。
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人将这种反射行为用在生活当中,包括教育,广告、医疗等。
例如,我们如果想让孩子不哭,就不应该去抱他们,这样才不会强化这种行为;
例如,我们想要孩子独立,不溺爱孩子,当他们想要玩具时一口回绝,那么下次他们便不再想要;
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孩子都只是欲望的工具,只要我们不去满足这些欲望,就不会强化这种行为。
当孩子长大后,根据儿时的这些成长经历,心里开始逐渐有了一套思维模式,并用这套模式去探索世界。
虽然他们已长大成人,但刺激反射却依旧留了下来。
我们看见酸的食物,嘴角会不自觉的流沫子,碰到带毛的小动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后退。
然后,发现这些规律的上层建筑们就开始了一些商业行为。
通过创造情景,语言,视觉等条件,刺激人们的身体机能,使人们产生的行为符合他们预期的结果。
如广告界就很多人奉承这种观点,像我们熟悉的”今天春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用语言暗示的手法来刺激记忆肌肉。
让你想要送礼的时候,大脑第一反应就是想起脑白金。
又譬如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用钻石和浪漫联想在一起,又突出其稀缺性,通过大量的广告投放之后。
这个概念的种子也植入了潜在消费者的大脑,刺激着购买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都不是由自己控制的,只要外界稍加刺激,行为就产生了。
心理学家津巴多曾做过一个偷车实验:
他买来一辆二手车,摘掉车牌,把引擎盖掀起来,把车门打开,将二手车停在纽约繁华的街道边,并在二手车远处放置了拍摄设备。
二手车在30分钟后就被扫荡空了,48小时被破坏了23次。
后来津巴多还买了另一辆二手车,并把车停在了一个社区的街道上,结果一周都无人问津。
说明人在匿名的环境中,只要稍加诱导,就会刺激身体产生作恶行为。
这就是刺激反射的行为主义。
二、制度文化,面向未来的大局观
制度是保证一个目的达成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制度则不达成一个命脉的实现。
而制度文化,最符合现代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从年前的大宪章开始,英国的制度精神就在不断改善,至今已影响全世界。
年前英国还是约翰王当政,当时英格兰在法国占有不少领地,而法国则一直在想办法赢回来,于是两国不断交战。
可是约翰王能力比较差,打仗不如法国,便一直输土地,后来也被称为"失地王"。
打不过又想赢那怎么办呢?
于是约翰王就私自拼命的加税,筹集大量的资金来继续打仗。
这个举动在英国人看来就有问题了,国王私自加税,远远超出了国王的权力边界。
所以英国贵族、天主教会,伦敦市民纷纷聚集起来,把国王重重包围了。
但他们目的不是要推翻国王或者自己当国王,而是要国王接受法律制度的规范。
贵族们把当时的各种制度写成一部《大宪章》,逼着国王签字,只有承认这些制度的约束,你才能继续当国王。
所以你看,当国王不行的时候,英国不是换国王,而是用制度,法律来约束权力。
直到今天,这些制度文化已经被引用到全世界,运用到教育、经济、商业、管理之中。
制度精神实则是一种大局观,它要求人们长远的看待问题,发现错误时,不是直接改变结果,而是用制度改变元素与元素之间的连接。
前两年跟随一位老总去厂里参观,他说流水线招人时,只需要量,随手一抓就能立即上岗。
我问,那这些随手招来的员工不适应,大量离职怎么办?
那就再招,招个岗位工不用2天,进来后培训2天也能操作了。
我说,工厂里面所有人都是随时可以换的吗?
那又不是,像财务、管理、策划这些岗位,是有明确规定需要犯重大错误达到3次以上,才给予辞退。
用脑的岗位需要用制度来约束他们,用手的岗位虽也有制度却可以随时替换。
这就是厂里的大局观,既要保证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又要保证效率的机动性。
现代社会,所有人都在遵循制度下生活,例如公民的权力有明确的规定,不得干涉某某某,不得违反某某某。
所以我们的行为,其实是约束在制度下,并且不越过边界的。
只有这样,秩序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基于未来的规划而积极改善。
三、行为是先于理性的惯性
有人相信,我们所做出的行为都是理性做出决策的吗?
也就是说,我做出这些行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信的话,我解释给你听。
例如为什么要劝退一名员工,因为他根本不适合这个工作,所以思索再三后决定劝退。
这就是简单的行为—原因。
但其实,我们的每项决定,不过都是"事后诸葛亮"而已。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本杰明崴格纳尔做了个实验:
实验中,纳尔让被试验者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之前的意向,然后用脑电技术(EEG)收集和记录大脑的电号,检测被试者在报告自己动作出发前的大脑活动情况。
结果显示,被试着报告将要发出动作意向之前的几百毫秒时,就已经产生了相应的脑电波了。
也就是说,被试者产生动作的来源,并不是来自大脑的意识,而是先于大脑的无意识。
我们的意识理性,最多只能用来解释自己的决定。
后来为了验证这个试验,在年的时候,德国神经类科学家约翰迪伦海恩斯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IR),也操作了一遍。
海恩斯仅仅只是在屏幕上随便写2个数字,让被试者决定到底是将它们相加还是相减。
结果图像上面显示。被试者在做出决定的前4秒,它们就已经决定好相加还是相减了。
这种无意识都来自哪里呢?
我们在写字的时候,真的能意识到自己在写字吗?程序员在敲代码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下一行代码应该输入什么吗?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人们在走路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该如何正确走路。
他们只会想到达目的地之后的事情,走路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他们无意识的行为了。
到现在可能你已经能猜到,日常中真正在替我们做决定的,是我们曾经的经历和体验。
这些体验不断的重复加深,形成了个体的经验,然后成为惯性。
看见彩虹的时候,你会习惯性的拿上相机去拍照;
别人替你拍照时,也会惯性的摆上剪刀手;
这些本能的反应与我们的爬行脑相结合,与情绪脑一样,都是先于理性的反应。
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成绩优越的人,除了基因这个因素之外,区分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
因为大多数时候,是惯性和经验在替我们做决定,等到我们真正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只能用意识来解释"我为什么这样做"。
那些做得好的公司,除了运气的成分之外,区别差的公司,更多也在于拥有一个良性的发展习惯。
例如运营,管理、操作之间的正向循环,例如丰田公司的全员反馈机制,持续改善文化。
一个好的习惯能助于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公司,而能意识到的部分,都能为我们输出正念。
我们的行为也许不能由自己操作,但是通过努力形成好的惯性,最终结果都将为我们受益。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妨开始试试吧!
文章已结束,此时关上手机,安静让自己思考3分钟,思考得认知,实践得真知。
总结一下
今天说了几个内容,大家可以一起复盘反思一下,毕竟反思是提高能力的好方法,没有反思就没有提升。
1、刺激反射是我们每个人本能的反应,用奖励或者惩罚应用在情景上,便会让人产生相应的行为,但是缺少依恋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2、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大局观,在长期发展中,人们需要制度来约束行为,好按其行程来进行,或者发生变化时改变制度来反应。
3、我们大部分的行为都不是意识决定的,意识最多事后给你解释,对于本能脑的强大,大部分人的行为都是依赖以往经历和体验,所以不妨去养成一个好习惯吧。
最后补充,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记得做输出,不要只输入过过脑瘾,这里的输出就是思考后的行动,唯有行为,才有改变。
说明:文中段落和图片有引用,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作者,我会立即删除,以表歉意。
阅读不会徒劳无功,要么增加新观点,要么增强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