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科学对根的定义:根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根,木株也。——《说文》
现在大多数资料对本的解释是,本的古字形在“木”的下部加一指示符号,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本义指树根,又指草木的茎、干。又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跟“末”相对。又引申为主体、原来、本来、原始等意义。古文:楍、?。
根是从形上直观认识去草木等植物的,是形而下的。大部植物的根是在土中的,也有一部分植物的根在空气中,还有一部分植物的根在水中,比如南方常见的榕树除了土中有根,就有很多气根在空气中;而菖蒲的根在水中。
个人看法,“本”的含义应该主要是从功能上去认识草木等植物,是形而上,这样有助于理解“本”的真正含义。形而上不能脱离形而下,离于物的形而上,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古人的观念是存而不论。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器是生化发生的地方,“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植物的生生化化,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本”是植物的处所,位,以及植物全体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功能体现,而根只是一个植物的一部分,“本”的一部分。一个植物是从其处所,位,得到光照、热量,获取水、矿物质、营养成分,古人所谓天经地义应该指的就是这个。“本”既是指一个植物自身获取光照、热量,获取水、矿物质、营养成分的能力,即自身的性能;也是指其处所,位,能够提供给植物的光照、热量,水、矿物质、营养成分,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能力,即环境条件。这些个中之意可以在“本”的古字形木下面的口、点、三角等象形之中,可以略见端倪。
植物自身获取水、矿物质、营养成分的能力,既是与植物的种性即天性相关,但最终是由植物个体的特性即禀赋,一个植物个体自身的天命决定的。人参、党参、太子有种性之别,它们的“本”就会不同,即药性不同;十年的人参,百年的人参,禀赋的天命有别,它们的“本”也会不同。同样大小、年龄的人参,野生的与人工培植的,禀赋的天命有别,生长环境有别,它们的“本”也会不同。
处所,位,能够提供的光照、热量,水、矿物质、营养成分,是地理位置,经纬高下确定的。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古人耕作制度有轮作休耕,也是为了保证庄稼能够得到充足的地力,《尔雅·释地》: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畲。”。
植物个体的特性即禀赋,植物个体自身的天命,应该是古人所谓元者,乾元,元者善之长。所以古人嘉种,现代农业也要培育优良品种。古人对植物的期望和要求是元、亨、利、贞,是行健,是自强不息。
古人有“嘉种”的观念,体现在《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秬(黑黍)和秠(一稃二米)是黍中的优良品种,穈(赤苗)和芑(白苗)则是粟中的优良品种。提出嘉种的目的是与选种有关。“生民”一诗中所谓“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即是对选种的描写,黄茂方苞,是说要求选择色泽鲜黄、肥大而又饱满的植物成实作种子。
古人选择种子还注重其在生长其间的表现,选择那些适时耕种、生长过程中茎叶茂盛、秋天收获的果实多、成熟饱满、皮薄糠少、食之香甘、使人肌泽且有力、忍饥耐饿,强身抗病的精品粮食作为种子,即乾道六象都能有正的性命的表现,人观察到的农作物生长阶段根、莖、葉、花、果、實都得有正、常的表现。《吕氏春秋》讲“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气不入,身无苛殃”。
遗传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先辈有好的表现,后代大都会有良好的正传继承,所以古今的人们都有追远之举,其目的是慎终。善始才能善终。要想善终必须先来善始,都是在强调“本”。
处所,位,能够提供的光照、热量,是取决于地理位置,经纬,高下;水、矿物质、营养成分,土壤条件,这应该是古人所谓地势,坤。古人对地理条件的期望和要求,对坤来说是厚,是直、方、大,是利牝马之贞,是含章可贞。
植物的根、茎(干)、叶、花、果、实是生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具象,它们最终成形、盛衰,是由“本”的能力决定的。也就是说,人类稼穑最想得到的植物果、实的品质、数量,即古人所谓贞,是由“本”来决定的。《诗经·大雅·荡》:“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草木的花、果、实、枝、叶、茎、干与根部连结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植物的光合作是植物成长期生命力的体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植物的每一部分功能都与其生命力相关,缺一不可。光合作用在植物的叶发生,光合作用需要的水、矿物质、营养物质要靠植物的根系从处所,位,获得,这些物质传导到植物的叶要通过植物的茎、干、枝,它们是有机整体,它们功能正常,有所本,生命才能延续,某一功能失效,植物就会凋零枯萎,如果不能修复,植物就会死亡。
草木的根是草木生长的开始,“本”就指起始、根源。事物的根源往往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而事物的性质又是它的根源的反映,“本”字也因此带有原来的、固有的含义。草木的根起于种子。古人所谓元者善之长也。
元,即为天作之选、性本善的种子。元者善之长也,此之谓也。于四时为春;于农作物为种子;于本象为种子生根发芽。好的开始,好的开端,想要收获高产、上品的粮食,好的种子是重要保障之一。古人为慎终而追远。
在太和的自然状态下,天地賦予野生動植物自然化育的完美生命和果实,人食用品尝后选取口味香甘、抗饿耐饥、强身防病的上品成实作为种子。天作之选,此之谓也,天作人选,神农尝后之所得也;性本善,此之谓也,农作物的本性必须得是善的。
《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植物草木的酸、苦、甘、辛、咸、淡之味,寒、热、温、凉、平之性是草的性质,治疗疾病是其功能,人类利用草治病也是用植物之“本”,《神农本草经》中“本”的含义想必也是源于此的。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归根到底是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能量运动的变化,其主要源自日、月、五星等近地天体的周期性运动对地球及其承载的万物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八卦、易经、阴阳、五运就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伏羲、神农等先贤对植物生化的能量变化和物质运动,不断认识和归纳总结,所取得的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