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25 16:21:00
福建,泉州,泉港区。位于泉州市最北部,依山傍海,古越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莆仙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在这里兼容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泉港人文。这里人杰地灵,文化璀璨。如今在泉港,还保留着不少美好的古村落,一起来看其中最美的7处,你都知道和去过几个?1樟脚村古村位于泉港区西北角,因村里有一株年龄为多年的大樟树得名。因为色彩斑斓的古老石头房屋,闻名遐迩。村落建于嘉庆四年,村里的屋子都是用大小鹅卵石砌成,顺山而建,错落有致。房屋之间小道、岔道彼此相连,曲径通幽。宁静而古朴的山间韵味,油然而出。鹅卵石的石墙,呈现出铁锈色、灰色、褐色等,犹如一幅油画。因而被誉为“油画村”。让樟脚村落名声大振。樟脚古民居共有大小不一的数十座,大量建于清代,至今已多年,现仍有住人。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状不一,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堪称一绝。这些用五彩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彩色美丽的古城堡。樟脚村除了色彩斑斓的古民居外,还有陈平山烈士陵园、金钟潭火山岩遗迹等历史人文景点。2土坑村土坑村地处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湄洲湾南岸。村内现保存较完好的古大厝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具有闽南建筑特色。土坑村已有多年历史,据载福建莆田贵族刘宗孔因避“靖难之变”,携眷至此定居。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如今的古村落里,远看红砖白石、燕尾脊成片,古建群排列井然有序;近看雕梁画栋、墙上雕刻题材丰富,雕饰技艺精湛。全部尚存明清建筑27座,包含民居、祠堂、宫庙和书院等,整个建筑群恢宏盛美。村南的“白石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宫内供奉海上女神妈祖,宫中雕刻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塑雕栩栩如生。村东有古戏台和数棵古榕树,树龄均逾过百年。除了古香古色的明清大厝,土坑村的民俗风情也引人入胜,“土坑戏”、北管乐曲、“打正鼓”和“吃祠堂”等传统民俗活动依然承袭至今。3前黄村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一座千年古村,建于乾隆六年的黄素石楼,最为知名。俗称“土楼”,又名“定楼”,建于清乾隆六年,系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的。在前黄土楼的西侧,还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绪四年(公元年)的“二进五间张双护厝南接偏馆庭院”的皇宫式宏伟建筑群,名叫“侍卫府”。前黄崇廉尚勤教育馆,是一座三进二天井五间张的闽南古建筑,面积约平方米,馆内设有村情家训、循吏遗风、红色记忆、乡贤名人馆等。前黄村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结合黄素石楼、古村落以及崇廉尚勤教育馆等,多方位展现前黄村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精髓,为八方来客提供一场魅力古村的历史体验之旅。前黄村,如今依然保存着一条横贯东西走向的清末民国初期旧街,一家紧挨着一家的店铺,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一条石板铺就的街道,红砖白石墙体的房屋,依稀可见清末民国初期的风情民俗。4小坝村小坝村,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这里是蒙古族聚居的村庄,人口大约0人以上,占整个福建省蒙古族的90%以上。“出”姓,这个中国百家姓中找不到的奇特姓氏,在此隐匿已经有五百年了。走进小坝村,这里充满着蒙古文化的各种元素,这里的古建筑、古寺庙、祠堂、古刹、淳朴民风以及亟待挖掘和恢复的蒙古族文化,有着别样风情。马路上的路灯用的是马头琴的造形,路标分别用是汉字与蒙古文标识,在洪厝坑所有的房屋大门都刻有“燕山脉衍”寓意着来自北疆燕山一带。5秀溪村秀溪村位于泉港区涂岭镇西北部偏僻山区,与仙游县枫亭镇交界,属“老、少、边、贫”地区。依山傍水,山地、森林、水和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十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始建于宋朝、唐朝诗人罗隐读书处、清朝李光地亲笔题名的云门寺和古驿道文化已经成为秀溪村文化积淀的一个象征。6东张村东张村位于泉港区西北部,有古榕树群、民俗文化宫、玉湖陈氏祖祠、南洋楼等自然和历史景观。东张村三十多幢极具华侨特色的南洋楼,静躺在村庄各个角落,每一幢南洋楼都藏着一个故事,关于东张、关于家族,充满了沉甸甸的历史感。7石桥村位于泉港山腰街道埭港村石桥自然村,保存着成片的清朝乾隆时期建筑,这里的砖瓦巷弄,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石桥古民居群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一年,由九座古大厝组成,占地面积约6平方米,其中下厝和中厝的三座大厝最值一看。古村记编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