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

首页 » 问答 » 类别 » 艺术万岁不息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4/8/21 16:45:00
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18/w2rrmy3.html
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标题“不息”来自《易经》。《周易?系辞》曰:“生生之谓易。”《周易?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海报和封面上的这两个中文书法,“不”字来自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息”字来自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为“VivaArteViva”—“艺术万岁”。

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人并不在意不朽,而是追求不息。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不朽的太行山和王屋山,在生生不息的愚公家族面前让路。

中国人在钟鼎的铭文上万千嘱托,是对着下一代说话:你们要子子孙孙永宝用。金石不朽,只是为了和后来者对话。如果不能世世代代传香火,没有子子孙孙永宝用,坚固的金石便没有意义。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为死去的人制作木乃伊,等待复活或者救赎,近似于木乃伊的肉身菩萨出现在外来的佛教中。中国人只要有儿有女,就可以放心地死去。就算国破家亡,只要有后人,就有希望。重整山河待后生。而山河恢复的时刻,诗人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姚惠芬苏绣马远十二水图(局部)

中国神话和古代文本中遍布着各种变化的故事,同样充满一股不息的能量。不息地与太阳赛跑干渴而死的夸父,不息地用小石头试图填平大海的精卫鸟,不息地用十三年时间整治大洪水的大禹……这些不息者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文明分为二十六种,其中多种已经死亡。旧文明衰弱的同时,转换成新的文明。但是只有中华文明,历尽劫难却老而不死,其主体从未断绝。这个文明在历史上也曾数次面临灭顶之灾,但中国总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秦亡之后,必有伏生;五胡乱华,继之于大唐盛世;崖山之难不过百年,大明帝国的船队已经远航西洋。每一次劫难,都使中华民族更加丰富和成熟。这不是一种命运,而是一种机制和一种决心。

姚惠芬、邬建安崖山系列苏绣

是以“变易”为基础的存在论,等待和对变化的信念,不断生成兼容的胸襟和善于消化的能力,生成每日自我更新的要求,激励着不断适应和学习。它就像南方巨大的榕树,气根飘荡在空中吸收着空气中的水分。气根触地,成为新的主干。即使老干枯死,千万年中,榕树就像爬行动物一样在大地上漫游。这个画面,才是中国的肖像:它够苍老、够复杂,也够长寿。严冬的时候,它像是竹鞭在地下默默穿行,编织网络。只要春风吹来,就会破土而出。从佛法西来到利玛窦的到来,中国已沧海桑田,但它就像忒修斯的船,在不断脱胎换骨中,依然是连续统一体。

不死并非一种宿命,实际上数千年中有太多的机会葬送文脉的传承。哈姆雷特的“要死要活”困境每天都在发生。“不息”是一种迄今为止一直在进行的集体理性选择。“不息”是一种意志。这种意志是不断地重新联结古人和后人,并把每一代人视为草稿纸和接力棒的历史意识。这种意志是“成事不必在我”和“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的共同体意识。这种意志是“礼失而求诸野”的底层崇拜。

因此我们以接力棒精神绍述师承,以共同体意识献身合作,以底层崇拜重返乡土。俾使蕴藏的丹田永不枯竭,传承的力量不绝如缕。

图书推荐:《不息: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中信出版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术万岁不息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