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专栏「游戏情报科」的第11篇文章
这两天网络上一个视频引发热议:苏州的一个女孩子因身着和服逛街而被执勤警察厉声呵斥,甚至动手拉拽,并表示穿汉服没问题,但穿和服就涉嫌寻衅滋事。很多人开始问一个问题:中国人穿和服到底合不合适?为什么?
就像很多网友指出的,事发地是苏州淮海街,而淮海街本是一条主打日本风情的街道,更是在年被评选为国家级著名和特色商业街区,而这条街之所以会以日本风情为主要特色,当地政府的考量就是吸引日资——截至年,苏州市已有家日企在此落户,投资额达亿美元之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喝止普通市民穿和服,也的确有些奇怪。
很多人担忧被日本文化输入的问题,但事实上怎样是主动的文化输出、怎样是被动的文化输入,纵观整个文化史,本来就是件难以说清的事。语言词汇这件事是最为典型的:我们现代汉语使用的相当比例的词汇都来自于近代日本人从欧美语言中翻译来的汉字词,据说多达来个,而且不少是相当基础且重要的词汇,比如“社会”、“哲学”、“阶级”、“主义”、“法律”、“科学”、“资本”等。但更往上去追溯的话,日本的书写系统又来自于中国,二战以前的日本文化精英多数都受过一定的汉文教育,因此这些最终输入中国的词汇不少又出自于中国古时的典籍,比如“主义”一词应该是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这句话;而“经济”一词则更是来自于中国典籍中十分常见的“经国济民”或“经世济民”。因此从这方面看,这些词到底算是输入、还是输出再输入呢?
如果要讨论更近一些的例子,“二次元”应该再合适不过。二次元一般指对于日本动漫游戏文化(简称“ACG文化”)情有独钟的人,而不同于美国(甚至中国)动画以及游戏普遍采用的三维技术,日本的ACG产品仍然以二维甚至手绘为主要特色以及卖点,所以这类文化的爱好者也就相应地被称为“二次元”。国内的二次元最早在AcFun和哔哩哔哩这样的平台聚集,轻度一些的可能就是日常性地看看动画漫画、玩玩游戏,更硬核地则还会参与线下的活动,比如漫展、游戏展或者cosplay。
日本的游戏厂商较多地会制作更为传统的、登录游戏主机(比如索尼的PlayStation或任天堂的Switch)的单机游戏,这些游戏像电影一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存在所谓“通关”或者“结局”,以年为单位进行开发,虽然考虑到日本的人口,日本游戏的产量已经极为可观,但还是难以满足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二次元文化消费者日期增长的需求。
而中国的游戏产业因为起步得更晚,因此对于新近崛起的移动平台更为熟悉,也擅长制作需要持续运营的游戏,以月份为单位进行大大小小的更新,不停歇地给玩家提供可供消费的内容;而这些游戏的制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受到过日本acg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日本的内容制作者进行跨国合作也变得更加便利,于是一大批中国厂商制作的、日本二次元趣味浓郁的手机游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游戏的程序、策划等都是中国人,但是找的画师不少都是日本人,而有些游戏甚至只有日语配音。这些游戏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成功,有些甚至在欧美乃至日本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日本街头中国手游的广告这个场面十分类似于近代输入中国的日语词汇:那些词汇的译者不可否认都是日本人,这些词汇也不可否认进入了现代汉语,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词使用的是更早以前从中国输入的汉字,构词的方法甚至都符合汉语的文法;而同样的,这些国产二次元游戏的制作方不可否认是中国人,这些游戏也不可否认地“反攻”了日本乃至全球市场,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游戏的美学风格又来自于日本的acg文化。所以在这个案例里,到底是谁在输出,谁被输入呢?
这让笔者相当一个很相似的例子:很多美国的品牌以及文化产品对于欧洲文化是非常推崇的,所以总是喜欢起一个欧洲式的品牌名。比如哈根达斯,本来就是个成立于纽约的冰淇淋品牌,为了给人一种“丹麦”的印象甚至硬拗了个“Hagen-Dazs”无论看上去还是听上去都像是丹麦语的牌子,但实际上丹麦语里根本就没有这个词。
而更贴切的例子毫无疑问是迪士尼。迪士尼在今天毫无疑问已经近乎是“美国文化”的代名词了,但是其实迪士尼的文化产品里也有非常重的欧洲味。首先上世纪迪士尼推出的一系列动画电影都清一色改编自欧洲的童话故事,直到很后来才慢慢有了欧洲以外(包括本土的北美原住民)的故事。
非但如此,迪士尼的标志多数人会说是一个“欧洲的古堡”,而更具体来说应该是法国的圣米歇尔山,而我们也知道美国几乎没有这样的建筑存在。
但这不妨碍迪士尼乐园修满全世界,甚至还修到了欧洲文化的心脏——巴黎,就好比中国的二次元手游广告出现在日本东京的秋叶原一样。
巴黎迪士尼乐园在文化交流空前便利和繁荣的今天,一个人的文化认同并不非要以排除一切“外国”因素为前提。
迪士尼的确热衷于欧洲童话,但不妨碍他拥有像胡迪这样非常美国的牛仔形象。
很多日本的动漫和游戏喜欢讲述离日本很遥远的或者架空的故事(甚至不乏《十二国记》、《王者天下》这样中国文化背景的故事),这也不妨碍日本人讲自己的故事。
在中国的二次元手游里其实也能找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角色,甚至在欧美的版本里用的都是汉语拼音,在国外的视频网站上有不少欧美的玩家跟着配音读汉语拼音的视频。我们可以有文化自信,也应当有文化自信,能拥抱这个世界的多彩,也让世界看到我们自己的色彩。
《原神》里中国风情的璃月《怎么念璃月的角色名》「游戏情报科」:从时下最火的游戏梗,到最冷门的豆知识,麦教授为你细细道来